香港會計師公會的2022最佳企業管治及ESG大獎在評語中特別指出,不少報告尤其是社會 (Social) 部分仍缺少量化指標。[1]自2013年港交所推出首份《環境、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》以
來, ESG 方面的要求不斷加強,下一階段進化必然牽涉社會層面的準則,業界宜早作準備,主動設定社會方面的指標。香港歷來在管治 (Governance) 層面已有相對明確規定, 環境 (Environment) 層面也有不少專業資格和量度方式。碳排放、廢棄物排放管理等皆較直接量化。唯獨社會層面給人印象是主觀的,難以用量化標準評估企業對社會的影響。
縱觀港交所對於社會範疇的指標,涵蓋僱傭、健康與安全、發展及培訓、勞工準則、供應鏈管理、產品責任、反貪污以及社區投資。八個範疇中有一半與勞工相關,其中大部分指標都與符合法規相關。相比環境方面,細至各種溫室氣體排放、更要求訂立目標以及達到目標的步驟,大則需要披露環境影響相關的政策,更進取者甚至已經訂立碳中和目標,企業需要報告的事項比社會層面複雜得多。
事實上某些企業已經實行遠超法例要求的勞工以至社會政策,既然已經投放資源在相關政策和工作,更應向機構和投資者報告這些工作帶來的成果。尤其是ESG 講求重要性 (Materiality),相關指標需要回應持份者的關注的優次。現有社會層面的指標包括員工和董事的性別比例,固然具有性別平等的指標性,但大部分員工更關心的往往是切身的政策,例如一些公司在工作上提供更大靈活性、採取家庭友善政策歡迎婦女再就業等。在提升企業韌力的角度,其實都有助吸引人才及挽留經驗豐富的員工,降低人力成本提升效率。再者,這些措施也有助企業適應未來就業 (Future of Work) 之中,僱傭市場越趨向追求靈活和多角性,在爭奪人才中已佔先機。
不少ESG報告都有仔細分析持份者以及其需要,除了僱員外,消費者、供應商、分銷商及社區都較常見。可惜的是,報告指引中這些重要持份者的篇幅卻短得多,甚至未必覆蓋。不少企業已經放眼國際,根據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(SDG) 訂立指標,並在不同範疇註明對SDG的貢獻。國際財報界別的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SASB,其相關議題除人力資本外也牽涉社會資本和商業模式與創新,如銷售手法、產品設計、可負擔程度等。代入消費者角度看,這些議題是否更關注及有興趣?
不少企業都在加強社區投資,卻只描述投入範疇和資源,作為專業管理人,我們更應關注這些活動的成果(Outcome),以至全面反映對社會的影響 (Impact)。我們應該善用管理能力和優勢,借鑒社會影響評估制定社會層面指標,甚至將影響化為社會投資回報 (Social Return of Investment),方能將社會貢獻的效益說得清楚。
環境、社會及管治 (ESG) 三者同樣重要,不宜顧此失彼。回歸本心,我們無法迴避最重要的問題:這家公司的存在如何令社會更好?答案可以是可負擔、有益的產品,也可以是有尊嚴的工作等等。現有目標容易量化,卻未能完整表達企業在社會方面的付出和影響。今時今日投資者、消費者和其他持份者都期望企業對於社會有更大承擔,業界必須推陳出新建立更有系統的報告指標。不少企業已經制定關心社會、消費者、員工的措施,更應在ESG中全面反映。前瞻趨勢,及早制定對行業及持份者重要的策略,勝過等待指標更新時才回應社會訴求。
[1] https://www.hkicpa.org.hk/-/media/HKICPA-Website/New-HKICPA/News/2022/BCG-n-ESG-award/JudgesReport221124_Final.pdf?la=en&hash=C58D64F7272E69E309C2A66EAA19E6E0&hash=C58D64F7272E69E309C2A66EAA19E6E0
作者:梁振豪, Viewfindrs Consultancy 創辦人兼社會影響顧問, Certified ESG Planner - ICSD 國際可持續發展協進會
Comentários